南都訊 東莞首部姓氏著作終於與讀者見面了。由南方都市報和幸福假期旅行社聯合策劃出品的《莞邑姓氏》日前由花城出版社出版了。南都東莞文化記者通過長達16個月的採寫,mini storage推出了《東莞氏志》文化系列報道,當時引起莞人收藏熱。《莞邑姓氏》一書收錄了該系列報道中的葉、王、陳、鄭等東莞50個大姓,以姓氏為線索,勾勒出了東莞人的來龍去脈、今昔之貌。該書由東莞市委原副書記、東莞市人大原副主任張群炎題寫書名。《莞邑姓氏》收錄東莞50個大姓國家者,家國也。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,家族向來是國家最重要的組成部分。從大的方面說,一個姓氏,就是一部遷移發展史,傳承與積累著歷史傳統和文化背景;從小的方面看,人各有姓,姓氏是家族成員的符號,人與人交往首先從互通姓氏開始。“撫宗族之今昔,展東莞之史貌”,基於此目的,《南方都市報·東莞讀本》于2010年推出了《東莞氏志》,並開始了一年多的以家族為脈絡的尋根之旅。從2010年3月到2011年6月,《東莞氏志》歷時16個月,共53期,30多萬文字,200多張圖片……通過對這些姓氏源流、分佈、遷徙、嬗變的記錄以及整理,勾勒出了東莞人的來龍去脈、今昔之貌,從而還原東莞歷史的局部變遷,讓人對東莞的歷史文化沿革有著更深入的體驗,並心生敬畏與尊重。歷時16個月的尋訪,並沒有把東莞姓氏寫完,甚至只能說是冰山一角。據東莞市2007年統計,共有812個姓氏(其中複姓8個)。但因為不同村莊對姓氏尋根態度的不同,導致某些姓氏的採寫只能放棄;此外,也有些是經過多方努力未果的,比如胡氏、楊氏。《莞邑姓氏》收錄了《東莞氏志》中53期中的51期,即葉、王、陳、鄭等50個東莞大姓,因為陳姓有亭頭場和長安兩大支。而原來氏志中的梁姓因為爭議太大,有些史料至今無法確定真偽,故去掉,徐姓也因為採寫格式不統一去掉。但為了盡可能多呈現東莞姓氏面貌,特在後面附錄一中,增加了容氏、鄺氏、楊氏,以及東莞王氏、羅氏另一派別———厚街鼇台王氏與樟木頭羅氏等姓氏脈絡。宗族遷莞主要有三條線路鄭樵在《通志·氏志略》里將姓氏的起源分為三十二類。《莞邑姓氏》所收錄的53個姓氏中涉及到了10多種。比如白沙鄭氏、橫瀝吳氏、寮步韓氏、鳳崗房氏等姓氏是以國名為姓,大朗盧氏、麻湧蕭氏等姓氏是以邑名迷你倉姓,長安文氏、東坑丁氏等姓氏是以先人諡號為姓氏,橫瀝香氏、金美任氏等姓氏是因遷徙改姓;此外,還有下橋錢氏等姓氏是以官職為姓,長安麥等姓氏是皇帝賜姓等等。縱觀《莞邑姓氏》所記載的各族南遷路線,主要有三條:一是從南雄珠璣巷轉遷,二是從粵東潮汕、梅州地區轉遷;三是從廣州府和惠州府兩地轉遷。而入粵的時間幾乎都集中在宋代,入莞的時間主要在宋、元、明時期。原因無非是戰亂、赴職,或者因為居住風水的問題。其中南雄珠璣巷的“胡妃事件”影響最大,導致了大規模的97家33姓的集體南遷,這裡面就有長安麥氏、中堂郭氏等姓氏祖先。關於宋末最大一次南雄珠璣巷居民大規模南遷之事,各譜記載不一,傳說紛紜。現《珠璣巷氏族南遷記》一文,把南遷氏族擴大到了143姓。至於內容中有關皇妃的記載,有說“胡妃”,有說“蘇妃”,說法不一,該書統一稱為“皇妃”,而是否真有此事,有待史學家考證。莞人熱盼《東莞氏志》報道結集出版南都推出《東莞氏志》文化系列報道後,曾引起莞人收藏和尋根熱潮。寮步石屋圍石熾文老人曾自己掏錢購買了當期報道了石氏的報紙1000份,發給村民閱讀。東莞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姚錦�曾來信說:“我是你們《東莞氏志》的忠實讀者,每期都收藏了。這個欄目非常好,深受莞籍父老鄉親的歡迎。姓氏的尋找把大家帶去尋找東莞人文環境的軌跡。你們為東莞的文化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。”“姓氏開枝散葉,繼而是一個族群的故事。南都《東莞氏志》欄目用追溯而上的方式講述了這樣的故事。可以肯定的是《東莞氏志》的采編們是在做一件對東莞非常有意義的事情。”讀者楊信蓮也說,報紙的有效期是一天,但是有《東莞氏志》的這天卻讓報紙的生命延伸了。俗語說“同姓三分親”。看到自己的姓氏,給人帶來的是一種窩心的歸屬感。因為中國人歷來有認祖歸宗和落葉歸根的樸素情懷,姓氏所代表的就是一種樸素且嚴肅的文化。只有後人不斷地挖掘認識,這種文化才會得以延續下去。當時廣西的讀者趙華通過報紙的電子版獲悉了他們東莞宗親,經南都文化記者牽線成功來莞尋根。還有馬來西亞的陳先生也來信表示關注該系列報道。陳先生表示:“希望這個系列能結集出版,而且繼續開闢版面採寫東莞氏志,東莞有那麼多姓,通過南都這樣的平台,可以讓更多東莞年青一代瞭解自己家族的歷史。”文件倉
- Dec 10 Tue 2013 09:35
東莞版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