楚天都市報訊 本報記者羅欣 姚品 見習記者陶嘉琦 實習生紀然然楚天都市報:我家孩子在武漢一所小學讀四年級,儲存班級在使用“電子書包”,就是上課用電腦,學生做題也在電腦上。這可是件新鮮事。課堂上不對著書本對著電腦,這樣好不好?學生家長李女士不用帶一大堆書本,提個平板電腦就能去上學。記者採訪瞭解到,李女士反映的情況在江城部分中小學存在。去年9月開學伊始,武漢市光穀四小、光穀六小以及光穀實驗中學3所學校的部分學生開始“嘗鮮”,用上了輕便的“電子書包”。今年,試點“電子書包”的學校在增多。“電子書包”到底有什麼樣的課堂效果,是否值得提倡?記者觀察學生作業可直接上屏幕3日上午9時許,記者來到光穀第四小學五(2)班,與學生們一起用“電子書包”上了一節生動的數學課。記者觀察發現,“電子書包”是一個比課本稍大、類似于ipad的平板電腦。學生人手一個,並與姓名、座位號等信息一一綁定。上課時,老師將主機與全班學生的“電子書包”進行無線聯網,講課的內容通過投影儀在兩塊電子白板上播放。數學課上,學習的是“小數的乘法計算”,老師首先將數學習題“一塊長1.2米,寬0.8米的宣傳欄玻璃破損,需要重新換多大一塊玻璃?”顯示在一塊電子白板上,然後進行截圖,通過“交互平台”傳送至每個學生的平板電腦,學生在作業本上完成計算過程之後,運用拍照功能,將答案保存至電腦後再上傳到終端系統。隨後,老師在另一塊電子白板上,隨機點擊學生姓名和座位號,該學生的答案便立刻在屏幕上顯示,供全班同學討論、相互學習。一節課下來,這樣的互動方式大約會進行五到六次。課程結束前,老師將作業直接傳送至學生的平板電腦,省去了“抄寫”這一環節,學生點擊“下載”即可。記者瞭解到,除這幾所學校外,武昌三道街小學、洪山廣埠屯小學、育才二小等學校,也開始在試點使用“電子書包”。支持者說效率高能調動學生興趣記者在採訪中發現,“電子書包”重量輕、方便攜帶的功能最受學生歡新蒲崗迷你倉。其重量只有630克,相當于兩本書的重量,比傳統的裝滿課本的書包要輕多了。“‘電子書包’裡面有新華字典等大量的工具書,我們再也不用每天都背著重重的字典了,有什麼不會的在平板電腦上點擊幾下就可以。”光穀四小五(2)班的黃遠同學說。學生陳童舒告訴記者,“電子書包”里還有很多的科普書籍,閱讀素材很豐富。老師們則認為,“電子書包”充分整合了現代多媒體技術,除了文字和圖片,還可以用音頻和視頻教學,讓課堂變得更加形象生動。光穀六小黨委書記張清蓮說,將“電子書包”引進課堂,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,青少年對於新技術和新的上課方式很感興趣,有利於學生在課堂上提高注意力。質疑者認為過度依賴電腦對健康不利“電子書包”試點以來,一直飽受爭議,其中老師和家長們最擔心的是孩子的健康問題。課堂上使用平板電腦,學生的視力是否會受到影響?會否導致書寫能力下降?電腦輻射會不會對健康不利?還有一些家長擔心孩子會過分依賴“電子書包”,一遇到難題就直接到數據庫里找答案,會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。對此,幾所試點學校負責人表示,現階段“電子書包”只是作為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,學生上課並不是一直都看屏幕,也要聽老師講解和參與課堂活動,一節課總的使用時長一般不會超過10分鐘。據悉,去年10月份,在“電子書包”試點不久,光穀實驗中學就有老師反映,不少學生在連接無線網絡的情況下,下載遊戲,嚴重影響學習。隨後不久,該校請專業人員對學生的設備終端增加了限制遊戲安裝的功能。一位業內人士說,“電子書包”是教育信息化的產物,試點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問題,發現了問題就應去尋求解決方法,為後來跟進者提供經驗。在一些教研員看來,與傳統課堂相比,使用新技術的課堂優勢在於資源收集的便捷性,探索和共享的即時性,而在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方面未必能勝過傳統課堂。武漢市教育局相關人士表示,“電子書包”難以替代傳統教材、紙質作業,武漢市目前只有極少數學校試點,暫無大面積推廣打算。mini storage
- Sep 10 Tue 2013 15:34
武漢“電子書包”試點一年爭議不斷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