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江西省鷹潭市,self storage有著1900年道教文化、瑰麗丹霞地貌,千古崖墓之謎,到鷹潭旅遊,可深刻感受美妙風光與仙界傳奇。遊龍虎山 探懸棺 訪天師府「丹成而龍虎現」,在鷹潭市西南20公里,有一座可以讓人忘卻工作煩惱、洗淨心靈塵埃的仙山福地「龍虎山」;這裡不僅可以領略道教文化的博大深邃,還可以欣賞到億載滄桑造化出的「色如渥丹,燦若明霞」的曠世奇觀。在山間,蜿蜒的瀘溪河「不是灕江,勝似灕江」,碧水似染,猶如一條玉帶,逶迤曲折於99峰、24岩、108處景點之間。坐上竹筏,在瀘溪河上漂流,一篙一處妙境,一篙一個傳說,恍若置身仙境。此山有道教正一道天師派「祖庭」,有名滿世界的丹霞地貌,此山有千古未解的古越崖墓懸棺之謎,還有讓人心醉神怡的舌尖美食。道源教宗 天師祖庭1900多年前,第一代天師張道陵攜弟子王長從淮入江西鄱陽,溯信江而上入雲錦山修道煉丹,「丹成而龍虎現」,雲錦山遂名龍虎山。漢末晉初,第四代天師張盛重返龍虎山,並定居於此,此後張天師後裔世居龍虎山,並在此承襲至63代。龍虎山位居道教名山之首,被譽為「中國道教第一山」,歷代天師在此尋仙覓術,坐上清宮演教布化,居天師府修身養性,他們均得到歷代帝王的崇奉和冊封,官至二品,三品。第38代天師還被封為「金紫光祿大夫」、「留國公」、視一品。天師府前的對聯曰:「麒麟殿上神仙客,龍虎山中宰相家」,這便是中國文化史上傳承世襲「南張北孔(夫子)」兩大世家的氣勢。上清宮和嗣漢天師府得到歷代王朝無數次的賜銀,進行無數次的擴建和維修,宮府的建築面積、規模、布局、數量、規格,創道教建築史之最。龍虎山在鼎盛時期,建有道觀81餘座,道院50座,道宮10個,是名副其實的「道都」,是道士的王國。然自漢至今,桑海無常,多數宮觀早已廢圮,保存者唯有天師府。天師府是歷代天師的起居之所,坐落於上清古鎮中間,面對琵琶峰,門臨瀘溪河,是一處王府式的建築群。天師府始建成於宋代,現存的建築多為清代乾隆、同治年間重修。天師府整個院落坐北朝南,十分寬闊,一條筆直的道路向前延伸,東有玄壇殿,西有法籙局。前方二門前有抱柱楹聯曰:「道高龍虎伏,德重鬼神欽」。二門之內便是深宅大院,院內古木參天,鳥語花香。進三門,入私第,在橫批「相國仙府」門楣之下,書有一幅「南國無雙地,西江第一家」對聯。對聯既表明天師府是一方洞天福地(龍虎山為道教第二十九福地),又顯示出主領江南道教的天師府的歷史地位。三省堂殿內翠綠太極圓盤石,是張天師迎送止步的地方,故稱「迎送石」。殿中塑像,中為祖天師張道陵,他手執寶劍;左為30代天師張繼先,右為43代天師張宇初。30代天師張繼先就是「水滸」開篇第一回「張天師祈禳瘟疫,洪太尉誤走妖魔」中所寫的虛靖天師。施耐庵筆下的虛靖天師雖然神化了,但虛靖天師確有其人,並且是當時一位有名氣的詞人,在歷代天師中具有很高的威望。他自幼聰穎過人,9歲嗣教,12歲應詔。宋徽宗問「卿居龍虎山,曾見龍虎否?」張繼先說「居山,虎則常見,今日方睹龍顏。」天師府內數十棵古樟樹,是天師府獨具特色的一個景觀,這些古樟樹的樹齡小則600年,多則800年以上,很多古樹有幾人合抱之粗。千百年來,天師府內的建築物或因朝代更替、或因兵燹毀損,明早期的建築物保存下來的並不多見,但這些數百年的古樹卻頑強地生存下來,根深葉茂,引來百鳥啁啾。瀘溪漂流 盡攬天成美景龍虎山因仙得名,水也有靈。在龍虎山間蜿蜒的瀘溪河,長43公里,由南東至北西將兩岸的丹霞地貌景觀奇妙地串連起來,從起漂點到龍虎山腳下,水路大約要漂1小時左右。丹霞地貌的河床,高低瞬間,曲折突然,不宜撐大船,適於用竹排紮緊的翹頭筏。伴著船老大的吆喝聲,遊客還未從道樂飄渺中回復的心境,便又沉迷在兩岸奇山怪迷利倉的美景裡。從上清宮漂流至仙女岩,最不容錯過的就是龍虎山「十大美景」。「雲錦飛掛彩門開,道堂揚波帶福來。石鼓無聲天外響,仙桃甜美入心懷。玉梳梳心不梳發,丹勺水旱兩消災。千里有緣仙菇現,三生有幸石蓮開。情侶峰下情永固,仙女燕前上瑤台。」峰若蓮花不能採,石如神鼓不能敲,每一處景致都有不一樣的故事。「情侶峰下情永固」,便是當地人說的「尼姑背和尚走不得」。這座山峰,狀似依偎在一起的夫妻,又名「夫妻峰」。相傳在此峰對面仙人城的尼姑庵中,曾有一位非常美麗的尼姑,愛上了一位和尚,兩人私奔時被法僧追趕;張天師見兩人真心相愛,便使出定身法,讓他們永遠相依在這裡。瀘溪岸邊,有時也會看到河邊浣洗衣裳的婦女和水中光著身子嬉鬧的孩童。岸邊的村子叫許家村,因這兒沒有蚊子,所以又叫無蚊村。許家村三面環山,一面臨水,掩映在茂林修竹之中。據說村裡的人是許真君的後裔,歷來以打魚、種田為生,人多長壽,所以有「長壽村」之稱。傳說蚊子從來不到許家村的原因有二:一是環繞村子的山上種有大量可做驅蚊藥的桉樹和樟樹,二是山洞中棲息著數以百計的蚊子天敵-蝙蝠。但當地村民卻始終相信,是「張天師驅蚊孝母」起的作用。傳說有一天,張天師陪母親遊仙水岩,見天色已晚,便夜宿許家村。母親夜裡被蚊子咬醒,責怪兒子連隻小小的蚊子都治理不了;張天師便連夜作法,念動真經,頓時蚊子跑光,再也不敢回來了。古越崖墓 懸疑千古竹筏漂行至仙水岩景區,絕壁之上是成片的崖墓群。這些2600多年前的絕壁懸棺,葬著古越人的靈魂和信仰,他們信仰太陽,所以葬於向陽的崖面;他們崇尚自然,所以葬於刀削的半崖之間。至今,這些懸棺留下的謎語,人們尚無法解答。1978年,考古部門請來身懷攀岩絕技的當地藥農,憑藉幾根繩子蕩入洞中,取出一些文物,經鑒定,確定屬春秋戰國時期的遺存。1979年,考古隊採用層層搭架的方法,第二次發掘清理,共取下棺木37具、人骨架16副,蒐集到珍貴文物220多件。其中出土的紡織機器件和部分紡織品,改寫了中國紡織史,將中國成熟的紡織機械史向前推移了近500年。雖然有實物資料,但是龍虎山崖墓中沒有留下任何文字甚至符號,地方誌和史籍均找不到記載,使破解困難重重。1997年,龍虎山懸賞30萬人民幣,求解懸棺千年之謎。紛至遝來的解謎者很多,但至今還沒有見到一份比較全面的令人信服的破解答案。2004年,龍虎山又再次發布了懸賞布告求解。儘管龍虎山懸棺至今未解,但已有專家研製出仿古吊裝法,把重達200公斤的棺木提升至洞口,由吊裝人拉進洞中安放。這種仿古吊裝法升置棺木過程,如今已經在龍虎山展現,並成為龍虎山一個固定表演節目,節目就設置在仙水岩懸棺比較集中的飛雲閣。舉目望去,表演者自峰頂輕輕騰空跳起,沿著垂直懸掛到江面的繩子攀緣而下,靈活的身軀在空中表演出許多令人驚歎的高難度動作。當他們下滑到接近峭壁中間的岩洞時,劇烈地搖晃繩索,借著慣性,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竄入洞中;然後是地面上的楠木懸棺緩緩升空,上升到接近洞口時,岩洞裡的人用短索牽引,地面的人則大幅度地搖晃繩索,借著懸棺在半空中左右晃蕩的慣性,找準時機,上下合力把懸棺送入洞中。仿古吊裝法的表演雖然精彩,但不少學者認為千古懸棺之謎並未完全解開;僅僅從棺木升置問題上說,仿古吊裝法只能是棺木進洞其中的一種方法。這種方法必須要有掌握傳統技藝的人先攀援到後山頂,而有些後山,至今人也無法攀上去。報你知去鷹潭旅遊最佳時期每年3月∼11月鷹潭看點龍虎山旅遊主要以船筏漂流為主,水上遊覽在3月∼11月最佳。交通從台北、台中或高雄搭機直飛南昌,從南昌搭1小時高鐵,可到鷹潭。龍虎山旱路景點一年四季皆宜。春天去採青,夏季消暑納涼,秋季觀田野金輝,冬日遊雪景,有不同情趣。迷你倉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iniddy11 的頭像
    miniddy11

    miniddy11的部落格

    miniddy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